如何化解校園「霸凌」現象
這陣子,大家一定從報章媒體中看到或聽到「霸凌」(bully)這個名詞,雖然他是個新名詞,但是這個現象其實一直存在我們孩子的身邊,根據兒福聯盟今年八月發表的「國小兒童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看來,有六成多的兒童直接或間接參與霸凌事件,因此這現象實在不容忽視。
「霸凌」是指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它一直長期存在校園中,發生這些同儕間欺壓的行為,可能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
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般的談論性或對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受凌兒童往往有許多如生氣、害怕、委屈的心情,但因為被另一股強大的力量壓制,所以不敢
反抗或告訴大人(家長或老師),長期下來對其身心健康有不良的影響。 如果您發現孩子本身或身邊發生霸凌事件,即時的介入是很重要的,有時大家會把焦點放在受凌兒童上,但是在這事件中參與者可能包括霸凌兒童、受凌兒童、以及旁觀者,或許受傷害的程度不一,但是為了預防事件一再發生,建議您都要作處理。以下便針對不同參與方式提出因應的建議: 一、霸凌兒童。首先,限制孩子接觸暴力電視及電玩的機會,以減少不良的示範。其次,需要讓孩子了解霸凌行為的「非法性」、也不被允許,同時也積極地教導及示範正向的社會技巧,如接納、關懷、及互相尊重,當孩子一旦出現非暴力非攻擊的行為,則應馬上給予肯定與鼓勵。 二、受凌兒童。受 凌兒童也許因為害怕遭到報復或感覺羞恥,而不願意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遭遇,家長與老師可以從孩子生活中的一些狀態來判斷是否有遭遇霸凌的難言之隱,例如:孩 子的上學意願低落、上課期間眼神渙散、出現自殘行為(如以刀片割手腕)等。當事件真的發生,周遭所有的成人應給予孩子支持與溫暖使其可以安心地說出心事和 在外的遭遇。再者,教導孩子以堅決果斷的態度來面對,比如說是離開現場或向大人求助,事件也會較快落幕。三、旁觀者。受
凌兒童的同學最常扮演旁觀者的角色,不過有的孩子擔心自己成為下一個目,而不敢通報,也有時孩子們無心的反應-像是圍觀或是發出笑聲等,更助長了霸凌的進
行。然而,旁觀者的態度是解決霸凌問題的關鍵,因此我們建議家長或老師培養其同理心及正義感,當事件發生時,讓他們了解,唯有主動尋求成人協助解決問題,
才可以預防事件再發生,也可以保護自己的安全。 取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
網路訊息 >